行業新聞
陵水評東西方動畫差異,中國動畫未來
說到動畫的風格最重要的兩大風格,美式動畫和日式動畫。現在這兩大風格占據了整個動畫市場。美式風格,動畫本身的運動的魅力,其大部分注重動作的表現力,劇情相對日式的比較簡單。日式風格:注重畫面美和劇情,動作方面反而很少細致刻畫。(也有例外,宮崎駿的動作一般相對還是很細膩的,不過也不是他的全部作品。)
大家在看美式的時候一般劇情很簡潔,要么是實現自己夢想,要么英雄大戰壞蛋。劇情模式很簡單,有些甚至連觀眾都能猜到結果,大部分美式動畫的套路都一樣 。超人總動員、功夫熊貓等等。一系列英雄對戰大反派,最終戰勝邪惡,成為英雄。 故事結構很簡單,也符合主流價值觀,動作也很夸張,有趣滑稽。
日式風格大部分以劇情為主,畫面唯美細膩,動作很少,比較單調。
你經常會看到兩個人格斗時候沒有美式中的那么多動作,兩個人相對站了個半天,然后描寫點他們的心里。最后可能出個什么必殺技之類的,一方倒地日式的內心戲是很多的,劇情是相當豐富。比如一個人在生死關頭想到很多,想到了自己的童年,想到了爸爸媽媽、舅舅、舅媽、二姨的奶奶的大表舅媽等等。反正一陣內心描寫一般都要花上半天功夫。我記得看灌籃高手時候一個關鍵一球,一個2分球哇,整整花了3集時間來寫,o my gad!當時有點小崩潰,不過劇情的鉤讓你咬住就很難放開。
那么這兩大風格如何產生的呢? 我個人認為,所有都歸結為文化,文化歷史的差異形成了這兩大派系。從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上看得出點問題來,西方性格比較激烈 特別美國動感活力開放,東方文化,比較內斂含蓄。
東方人說話肢體語言比較少,西方說話大部分肢體語言豐富極了。(個人認為,這跟語言有關。西方語言表現力,無東方表現的到位,所以需要用肢體加以補充。嘿嘿!這純屬個人猜想!)
動畫上東方主要寫意,很多地方靠感覺,讓觀眾去腦補感覺那股氣氛。兩人決戰,相互對視半天,日本很多動畫里面都有這種套路。不光日本了,東方代表我們中國也有很多。 比如古龍的武俠小說高手對決,也是這樣一個套路,兩人隔著半里地,相互對視半天,結果一方倒地。(我往往看到這里總在想也許不是被對方所傷,說不定是自己因為心臟病突發掛的,又沒有人看見相隔那么遠,誰知道怎么死的。)這樣的表達方式 我們東方都是認可的,而且也很能抓住觀眾,觀眾在看的時候都能感受現場的氣氛,在加上側面的烘托,氣氛就更加強烈。
從動畫師的角度來看,我更加喜歡西方動畫。西方的動作豐富,動畫師是為動作而生的。同樣的一個動作比如一個轉身,有很多種表現方式。那么西方動畫,多在考慮轉身怎么轉有意思,怎么轉比較新穎,從動作本身來追求視覺上的快樂。(例如:貓和老鼠、米老鼠和唐老鴨、功夫熊貓)
反觀日式,他不會追求動作本身。他都是以大故事來吸引觀眾,他不會糾結轉生如何轉呢?大致是個轉身,符合人物性格就可以了。日本追求的方向和美式完全不同,我覺得可以歸納為寫意,有點中國的潑墨山水畫的感覺。從畫面角度日式很多地方比美式要細膩,這完全是由于沒有太多的動作,要保持畫面或者說鏡頭不單調。如果畫面在沒有看頭,會觀眾覺得很單調的,更本沒有辦法看下去。
中國動畫風格當年還有,(如《大鬧天空》、《天書奇談》、《小蝌蚪找媽媽》、《葫蘆兄弟》)到2015年為止中國的風格則是,畫面不夠細膩,劇情不夠吸引人,動作簡直有些是木偶。國產動畫不是沒有過榮耀,以上提到動畫片的都是當年的大作,在世界動畫史里面也是一座豐碑。不過國產動畫近年來表現還是可圈可點。但是距離動畫大國之路還很遙遠。
如果中國動畫還停留在“給小朋友看的”這樣一個觀念里面。,中國動畫很難發展。
如今這種觀念依舊還存在,就當下中國有些動畫,小朋友都不看,那還有誰看呢?
近幾年來動畫漸漸開始恢復生機,除了原創作品市場。三維動畫還運用在工業、醫學醫療、航空、船舶、地質、軍事等等行業。三維動畫高還原度,和不受任何創作的制約,越來越多企業也開始利用動畫來賣自己產品。大大減少了溝通成本,慢慢跟上國際形式。